欢迎访问人文诗词网,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严复:精通西学第一人

作者:妮柏来源:其它发表于:2021-07-27 17:03:35阅读:205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生平经历:

  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十日)严复出生于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6年(同治五年)严复父亲病逝,学馆中辍,严复放弃走科举正途。

  1867年(同治六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改名宗光,字又陵。

  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

  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选用道员资格,改名复,字几道。

  1877年3月(光绪三年二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

  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Royal Naval College),回国后,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教习。

  1880年(光绪六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所属驾驶学堂洋文正教习,学生中有后来因辛亥革命而出名的黎元洪。

  1889年(光绪十五年)报捐同知衔,以知府选用,派为北洋水师学堂会办。

  1890年(光绪十六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但因与李鸿章不合,有意退出海军界,另谋发展。

  1891年10月8日(光绪十六年)严复获得候选道的官衔。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9月《国闻报》因报道戊戌政变的详情,被清政府勒令停办。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严复离开天津,避居上海;参加汪康年、唐才常发起的中国议会,被选为副会长;创办名学会,讲演名学。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应开平矿务局总办张冀邀请赴天津主开平矿务局事,后任该局总办。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赴北京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

  1904年(光绪三十年)辞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一职,回到上海。

  1904年冬发生开平矿务局诉讼事件,被邀前往英国伦敦进行交涉。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由美洲到达英国,特意去拜访严复,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

  回到上海,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任复旦公学校长,为该校第二任校长;被安徽巡抚恩铭聘去任安庆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恩铭被刺,严复离开安徽师范学堂。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北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

  1909年5月(宣统元年四月)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福建省顾问官。

  1910年1月17日(宣统元年十二月七日)清廷赐予文科进士出身。

  1910年(宣统二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1911年(宣统三年)创作大清国歌《巩金瓯》。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1913年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

  1914年1月26日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委员。

  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6年袁世凯死后,国会要求惩办祸首及筹安会六君子,严复避祸于天津。

  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主要成就:

  海军思想


  严复的到来,给北洋水师学堂带来了西方现代海军管理思想和教学理论。由于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有方,加之严复对李鸿章曾有所表示,因此他由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一直升至总办(校长)。严复在给四弟观澜的信中说:自来津以后,诸事虽无不佳,亦无甚好处,公事仍是有人掣肘,不得自在施行。至于上司,当今做官,须得内有门马,外有交游,又须钱钞应酬,广通声气,兄(严复自称)则三者无一焉,何怪仕宦之不达乎?置之不足道也。由此可见,严复对当时的官场是很不满的。针对此事,四弟观澜告诉他,无论如何李鸿章这个门路,总是要走动走动的,因为李鸿章权势既大,又是直接上司。于是严复偶然也去试试,没想到果然有用。对此严复给四弟的信中曾不无幽默地说:用吾弟之言,多见此老,果然即有好处,大奇大奇。但严复对李鸿章的趋奉也仅此而已。

  人才培养

  严复任总办的北洋水师学堂曾被时人推崇为实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舰之本。作为一所新式海军学校,该校20年间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人才,如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以及北洋大学教务提调王劭廉(同时兼任直隶学务公所议长、直隶咨议局议长)、著名翻译家伍光建等。倒是严复自己,对弟子们的评价可以说有些苛刻:复管理十余年北洋学堂,质实言之,其中弟子无得意者。伍昭扆(光建)有学识,而情乖张;王少泉(劭廉)笃实,而过于拘谨。二者之外,余虽名位煊赫,皆庸才也。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严复倾注了20年心血的北洋水师学堂毁于炮火之中。这给了严复以极大的思想打击,他被迫离开天津迁居上海。

  教育思想

  在复法运动中,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新派思想家。他不仅着文阐述维新的必要、重要、迫切,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代必进,后胜于今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戊戌变法后,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著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义仁之强。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严复要求维新变法,却又主张惟不可期之以聚。除而不骤的具体办法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呼吁变法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曰锢智慧、其二曰坏心术、其三曰滋游手。严复主张多办学校,他曾论述西洋各国重视教育,对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因为中国民之愚智悬殊,自然不能胜过人家。基于这种思想,严复对办学校是积极的。他除亲自总理北洋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外,还帮助别人办过学校,如天津俄文馆、北京通艺学堂等。严复要求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来普及教育,以开民智。他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提出中国的学校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即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小学堂吸收16岁以前的儿童入学;中学堂吸收16岁至21岁文理通顺、有小学基础的青年入学;大学堂学习三、四年,然后升入专门学堂进行分科的专业学习 。同时,还要把学习好的聪明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的人才。

  此外,严复还很重视妇女教育。他对当时上海径正女学的创办大为赞赏。认为这是中国妇女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开始,也是中国妇女自强的开始。他从救亡图存的目的出发,认为妇女自强为国致至深之根本。他还主张妇女应和男子一样,在女学堂里既要读书,又要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不参加社会活动,创办的女学堂就和封建私塾没什么区别,因而也就无意义了。显然,他是将妇女置于整个社会变革,特别是妇女自身解放的前提下来考虑的,故十分强调参加社会活动对女学堂学生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他在妇女教育方面高出一般人之处。

  提倡西学

  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他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他还指出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古之必敝。所以他认为就是尧、舜、孔子生在今天的话,也要向西方学习的。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盖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致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的资产阶段教育方针。

  他从体用一致的观点出发,具体规定了所设想的学校体系中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他认为在小学阶段,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能为条达妥适之文,而于经义史事亦粗通晓,因则旧学功课,十当其九,并以明白易懂的文字翻译西学中最浅最实之普学为辅助读物。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讲解,减少记诵功夫。中学阶段应以西学为重点,洋文功课居十分之七,中文功课居十分之三,并且规定一切皆用洋文授课。在高等学堂阶段,主要学西学,至于中文,则是有考校,无功课;有书籍,无讲席,听学者以余力自治力。他认为对于青少年,应引导他们分析,学些专深的知识,如此,让他们有所收益,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曾翻译《穆勒名学》(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名学的宣传介绍。他认为归纳和演绎是建立科学的两种重要手段。我国几千年来,演绎甚多,归纳绝少,这也是中国学术之所以多诬,而国计民生之所以病也的一个原因。严复更重视归纳法,主张要亲为观察调查,反对所求而多论者,皆在文字楮素(纸墨)之间而不知求诸事实。他曾用赫胥黎的话说: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

  翻译理论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

  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

  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都深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赋税思想

  严复曾赴英国学习海军,并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等著作。他对赋税的职能、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认为纳税是公民的义务,而政府征税后要用之于民。他说:赋税贡助者,国民之公职也,取之于民者,还为其民。在向谁征税的问题上,严复提出了赋在有余的原则。指出国家责赋在民,必有道矣。国中富民少而食力者多,必其一岁之入,有以资口体、供事畜而有余,而后有以应国课。他提出不能以养民之财、教民之财和赡疾病待赢老之资作为征税对象。这一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严复主张赋税轻重要适度,赋无厚薄惟其宜,认为统治者的责任在于为其民开利源,而使之胜重赋,即鼓励人民发展以提高负税能力。

  人物评价:

  社会总评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诸多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严复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己任。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基于对国情民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 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虽然如此,其立身行己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著名翻译家。其众多译着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他的功过是非与成败得失,值得后世用心研究总结。虽然研究严复的论着已为数不少,但相对于他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显赫地位而言,还远远不够,尚待学界进一步挖掘材料、变换视角、革新思维,做出更为全面公正的评判。

  名家点评

  康有为评:

  康有为称赞严复是精通西学第一人。

  梁启超评:

  梁启超称赞严复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

  毛泽东评:

  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之一。

  胡适评:

  胡适称赞严复是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郎咸平评:

  他最后只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彗星。他的悲剧就是在当时特殊环境下,他是唯一有能力了解西方浩瀚的哲学思想的中国人。但老天爷开了中国一个大玩笑,让他止步于天演论和以英国哲学思想为主的翻译工作。如果他向右进一步就能进入孕育军国主义的斯宾塞思想,向前进一步就能进入孕育现代法治化主义的康德思想,向左一步就能迸入孕育了社会主义的穸砜怂妓枷搿5牵笔鄙踔恋饺缃竦闹泄寄岩岳斫馑铄渌枷耄佣斐珊蠹涛奕说膶l境 ,因此使得他的止步,让今天的中国都缺乏一个指导中国往何处去的哲学思想,只有读懂严复的悲剧,才能理解中国如今的悲哀。

TAG标签: 光绪 学堂 西学

猜你喜欢
  •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他代表了

    前言:梁启超的思想和文笔是超群的,他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著作也是一座矿山。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现实的观察、理解。不断研究梁启超,发掘他思想的精华,发扬民族精神,可以丰富我国的思想文化宝库,这是无

  • 李莲英是怎么死的 揭秘大太监李莲

    清朝末年,在人们心中留有深刻印象的除了“老佛爷”慈禧外,恐怕就是大太监李莲英了。这位幼年家境贫寒的小太监,因为善梳新髻,加上在慈禧与八大臣夺权时立下了大功,从此一跃而成为慈禧太后最宠信的

  • 谁在为清廷的京师同文馆买单?

    在花都巴黎,19岁的张德彝有幸目睹了这样一种神奇的物件,“将是物冠于龙阳之首,以免染疾。牝牡相合,不容一间”。作为一名勤于思考的青年学子,小张在质疑其“虽云却病,总不如赤身之为快也rd

  • 《红楼梦》中的这场学堂闹剧 写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早在几千年前,大思想家墨子就告诉我们: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充分说明教育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深远影响。每个人的一言一行、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全诗翻译赏析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5

  • 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深入研究国学是很有必要的

    国学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袁行霈代表一向认为,国学不能救中国,也不能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然而,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中国的国情,国情既包括中国的现状,也包括中国的历史,以及中

  • 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白居易《杨柳枝》全诗赏析

    杨柳枝白居易 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 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 【注释】 青酒旗:即酒帘。张籍《江南曲》诗:“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青旗悬江口。

  • 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白居易《咏竹》全诗赏析

    咏竹白居易 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

相关栏目:
  • 诗人
  • 李白
  • 语义
  • 孔子
  • 皇帝
  • 词人
  • 作者
  • 孟子
  • 天下
  • 杜甫
  • 太守
  • 司马
  • 君子
  • 明月
  • 国君
  • 太子
  • 青山
  • 刘邦
  • 尚书
  • 公子
  • 东风
  • 将军
  • 齐国
  • 刺史
  • 儒家
  • 注释
  • 老人
  • 诗人 | 李白 | 语义 | 孔子 | 皇帝 | 词人 | 作者 | 孟子 | 天下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人文诗词网 关于本站 备案号 Cnzz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