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张思明》原文及翻译
元史张思明
原文:
张思明,字士瞻。思明颖悟过人,读书日记千言。至元十九年,由侍仪司舍人辟御史台掾,又辟尚书省掾。左丞相阿合马既死,世祖追咎其奸欺,命尚书簿问遗孽。一日,召右丞何荣祖、左丞马绍,尽输其赃以入,思明抱牍从,日已昏,命读之,自昏达曙,帝听忘疲,曰:读人吐音,大似侍仪舍人。右丞对曰:正由舍人选为掾。帝奇之,曰:斯人可用。明日,擢为大都路治中。思明以超迁逾等,固辞,乃改湖广行省都事。元贞元年,召为中书省检校,六曹无滞案,迁户部主事。延祐元年,进参议中书省事;三年,拜中书参知政事。
仁宗即位,浮屠妙总统有宠,敕中书官其弟五品,思明执不可。帝大怒,召见切责之,对曰:选法,天下公器。径路一开,来者杂沓。故宁违旨获戾,不忍隳祖宗成宪,使四方得窥陛下浅深也。帝心然其言,而业已许之,曰:卿可姑与之,后勿为例。乃为万亿库提举,不与散官。久之,近臣疾其挂法峭直,日构谗间,出为工部尚书。帝问左右曰:张士瞻居工部,得无怏怏乎?对曰:勤政如初。帝嘉叹之,命授宣政院副使。五年,除西京宣慰使。岭北戍士多贫者,岁凶,相挺为变,思明威惠并行,边境乃安。因疏和林运粮不便事十一条,帝劳以端砚上尊。
会左丞相哈散辞职,帝不允,其请益坚,帝诘之曰:何为而辞?对曰:臣自揆才薄,恐误陛下国事,若必欲任臣,愿荐一人为助。帝问:为谁?朕能从汝。哈散再拜谢曰:巨愿得张思明。即日拜思明中书参知政事。比召至,车驾幸上都,见于道,慰勉之曰:卿向不负朕注委,故朕用哈散言,复起汝。未几,升左丞。
思明平生不治产,不畜财,收书三万七千余卷;尤明于律,与谢仲和、曹鼎新同称三绝,重纪至元三年卒,年七十八。
(选自《元史张思明》,有删改)
译文:
张思明,字士瞻。张思明聪明过人,每天读书能记诵千言。至元十九年,以侍仪司舍人的身份被征召为御史台掾,后又被征召为尚书省掾。左丞相阿合马死后,世祖追查他奸欺的罪行,命令尚书簿讯问他的余党。一天,皇帝召见右丞何荣祖、左丞马绍,把他所有的赃物运入宫中。思明抱着文件跟随进宫,当时天色已近黄昏,皇上命令张思明读文件,从黄昏一直到天亮,皇帝仔细地听着,忘记了疲劳,问:读书人的吐字发音,很像侍仪舍人。右丞回答说:他正是在做侍仪司舍人时被征召上来的。皇帝很欣赏张思明的才能,说:这人可以任用。第二天,任命张思明为大都路治中。张思明认为是越过等级提拔,坚决推辞,于是就改任为湖广行省都事。元贞元年,征召为中书省检校,六曹没有滞留的案件,升迁为户部主事。延祐元年,晋升为参议中书省事;三年,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
仁宗即位,和尚妙总统被皇帝宠幸,命令中书省给他的弟弟封五品官,张思明坚决不答应。皇帝大怒,召见张思明,严厉地斥责他,张思明回答说: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天下的公器。小路一开,进来的人就杂而多。所以我宁可违抗皇上的旨意而获罪,也不忍心毁坏祖宗的成法,让天下的老百姓得以窥测陛下的深浅。皇帝心里认为他的话是对的,然而已经许诺了妙总统,说:你姑且给他这个职位吧,下不为例。于是任命其弟为万亿库提举,不给具体官职。过了一段时间,皇帝身边的大臣憎恨张思明执法严峻刚直,每天造谣离间,因而离开中枢出任工部尚书。仁宗问左右的人:张士瞻在工部没有不高兴吗?臣下回答说:还想当初一样勤政。仁宗嘉许赞叹,命令授张思明宣政院副使。五年,授官西京宣慰使。岭北戍边的士兵大多是贫困的人,由于年成不好,相继铤而走险发动叛乱,张思明恩威并施,边境才得以安定。于是上疏奏议和林运粮不方便事十一条,皇帝以端砚和上等的酒樽犒劳他。
恰逢左丞相哈散辞职,皇帝不答应,哈散请辞的意愿更坚决,帝反问他说:为什么要辞职?哈散回答说:我自己估摸自己的才能浅薄,恐怕耽误皇帝的国事,如果一定要任命臣,希望推荐一人作为自己的助手。帝问:是谁?朕一定答应你。哈散再拜谢曰;臣愿得张思明。即日拜思明为中书参知政事。等到召他来了以后,皇上临幸上都,在路上接见了他,皇上安慰勉励他说:你向来不辜负我的器重信任,所以我采纳了哈散的意见,再次起用你。没过多久,升任张思明为左丞。
张思明平生不积蓄财产,收藏了三万七千余卷书;尤其熟悉明了律令方面的问题,和谢仲和、曹鼎新同称三绝。重纪至元三年去世,时年七十八岁。
-
韩愈《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孔子之后三十八世,有孙曰戣,字君严,事唐为尚书左丞。年七十三,三上书去官。天子以为礼部尚书,禄之终身,而不敢烦以政。吏部侍郎韩愈
-
《明史·年富传》原文及译文 年富,字大有,怀远人。本姓严,讹为年。以会试副榜授德平训导。年甫逾冠,严重如老儒。英宗嗣位,上言:“……府军前卫幼军,本选民间子弟,随侍青宫
-
《梁书·刘孺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刘孺,字孝稚,彭城安上里人也。祖勔,宋司空忠昭公。父悛,齐太常敬子。孺幼聪敏,七岁能属文。年十四,居父丧,毁瘠骨立,宗党咸异之。服阕,叔父瑱为
-
《宋史·袁枢传》原文及翻译 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学,尝以《修身为弓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试礼部,词赋第一人,教授兴化军。 为礼部试官。常喜诵司马光《资治
-
《辽史·顺宗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顺宗,名浚,小字耶鲁斡,道宗长子,母宣懿皇后萧氏。幼而能言,好学知书。道宗尝曰:“此子聪慧,殆天授欤1 六岁,封梁王。明年,
-
《新唐书·杜让能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杜让能,字群懿,擢进士第。让能思精敏,凡号令行下,处事值机,无所遗算,帝倚重之。 李克用兵至,帝夜出凤翔,仓皇无知者。让能方直,徒步
-
《明史·高弘图传》原文及翻译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柧棱自持,不依丽人。 天启初,陈时政八患,请用邹元标、赵南星。巡按陕西,题荐属吏,赵南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译文]司马昭的阴谋野心是有目共睹的,所有的人都知道。 [出典]西晋陈寿《三国志》 注: 1、原文: 《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
-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出处唐bull;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原文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出处唐bull;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
-
《宋史·李芾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李芾,字叔章,其先广平人。芾生而聪警。初以荫补安南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祁阳县,县大治,辟湖南安抚司幕官。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
-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建议及早医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异议:“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
-
欧阳修《读李翱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识其性,当复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
-
《三国志·吴书·是仪传》原文及翻译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