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人文诗词网,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言文大全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全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者:茹媛来源:未知发表于:2021-07-26 18:14:09阅读:205

  与高司谏书

  欧阳修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1): 某年十七时(2),家随州(3),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4 ,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5),未与人接(6),又居远方(7),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8)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9);而足下厕其间(10),独无卓卓可道说者(11),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

  其后更十一年(12),予再至京师(13),足下已为御史里行(14),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15)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 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16),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17)正色,论前世事,历历(18)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19)! 持此辩(20)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

  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21),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22)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23)家,足下诋诮(24)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 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25)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26),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辩其非辜(27),又畏有识者(28)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29),是可怪也!

  夫人之,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30)。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31),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32)。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33),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34),便毁(35)其贤以为当黜,庶乎(36)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37),乃愚者之不逮(38);以智文其过(39),此君子之贼(40)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41)、作待制(42)日,日备顾问,今班行(43)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44)。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45),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 待其自败(46),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何得不言(47)?是(48)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 以为不贤,亦不免责: 大抵罪在默默尔。

  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49),计其当时之议(50),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 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51)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以来(52),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53),虽殁(54)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55)。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56),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57),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58),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59)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60),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春秋》之法(61),责贤者备(62)。今某区区(63),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64)。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65),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66),使天下皆释然(67)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效(68)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69),故辄布区区(70),伏惟幸察(71),不宣(72)。修再拜。

  〔注释〕

  (1)白: 说。这里有奉告的意思。(2)某: 作者自称。古人起草书信时,为求简便,以某 代本人姓名,正式誊写时,才写上姓名。(3)家随州:欧阳修四岁丧父,母郑氏带他投奔叔父至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定居于此。(4)天圣二年: 公元1024年。天圣:宋仁宗年号。进士及第: 宋初考进士,根据成绩分为三等,考取第一等的称为进士及第 。(5)予: 我。(6)与人接: 和社会上人交往。(7)远方:偏僻的地方。古人常以京城为标准来衡量路之远近,离京城远的,就称远方。(8)宋舍人兄弟: 指宋庠和他的弟弟宋祁,安陆(今湖北安陆县)人。北宋著名文人宋庠,字公序,宋仁宗时官至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其曾做起居舍人(负责修撰记载皇帝言行举止的《起居注》),故称宋舍人。宋祁,字子京,官至龙图阁学士。叶道卿: 叶清臣,字道卿,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官至翰林学士。《宋史》本传称他善属文 。郑天休: 郑戬,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官枢密副使,奉国军节度使等。(9)得人:这年的进士榜选拔了有才干的人。(10)厕:置身于。(11)卓卓: 出众、优异。(12)更(geng): 又经。(13)再至: 第二次来到。京师: 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14)御史里行:未取得御史资格的官员称作御史里行,品级低一些,无定员。(15)尹师鲁: 尹洙,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与作者同为宋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官迁太子中允。范仲淹贬饶州,尹洙上书,愿与范同贬,结果被降职。(16)俯仰: 随人俯仰。默默: 闭口不言。(17)侃(kǎn)然: 刚直严正的样子。(18)历历: 清楚分明。(19)噫(yi):感叹的声音。(20)辩: 指雄辩的言论。(21)推: 推求,考察。较:对照。(22)范希文: 范仲淹,字希文。(23)安道: 余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作者的朋友。时任集贤校理。范仲淹被贬饶州时,他上书为范鸣不平,亦被贬。(24)诋(di)诮(qiao): 毁谤,讥讽。(25)非:非难。(26)立朝有本末: 在朝廷为官立身行事光明磊落,有始有终。(27)非辜: 无罪,无辜。(28)有识者: 有眼光,有见地的人们。(29)黜(chu): 贬谪。(30)以不能责人之必能: 拿人家根本办不到的事强求人家一定办到。(31)忤: 触犯。近: 这里作招致解。(32)不才: 平庸的,没出息的。谏官: 负责向皇帝提建议和意见的官,就是本文说的司谏和言事者。(33)闵(min):通悯,怜悯。(34)了无:全无,一点儿没有。(35)便(pian)毁: 花言巧语地诋毁。便: 花言巧语。(36)庶乎: 表示希望或可能。(37)力所不敢为: 有能力不敢去做(38)不逮; 力所不及。(39)文: 粉饰、掩饰。(40)君子之贼: 混在君子中的败类。(41)大理寺: 全国最高司法机关,长官为大理寺卿,大理寺丞是其属官。前行员外郎: 官名。宋代六部下设若干司,各司长官称郎中,副长官称员外郎。六部又分前、中、后三行(三等),吏部、兵部为前行,户部、刑部为中行,礼部、工部为后行。(42)待制: 官名,皇帝的顾问。(43)班行(hang):班次行列(指在朝做官的位次)。这里是同僚的意思。(44)聪: 听觉灵敏。明:视觉灵敏。(45)耳目之官:封建时代的台、谏官,掌纠察、弹劾、匡正等职,如同皇帝的耳目。(46)待其自败: 等到他(指范仲淹)自己把事情搞糟了。(47)何得不言: 怎能不说话。(48)是:这样。(49)萧望之: 字长倩,西汉东海兰陵(今山东省峄县)人。宣帝时,为太子太傅。宣帝临终时,他受遗诏辅佐幼主(元帝),后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为中书令,,主张由士人担任,被石显等诬告下狱,饮鸩自杀。王章: 字仲卿,西汉钜平(今山东省泰安县西)人。元帝时曾因反对宦官石显,被罢官。成帝时任京兆尹(京城行政长官),帝舅王凤专权,王章上疏指控王凤罪状,被王凤等诬陷下狱,被害。(50)计当时之议: 料想当时(他们杀害萧、王二人)的议论。(51)直: 只。(52)伏: 臣对君说话时用来表示恭敬。以:自,从。今皇帝: 宋仁宗赵祯。(53)曹修古: 字述之,建州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人,累官殿中侍御史、刑部员外郎。仁宗初即位,章献太后(宋真宗皇后)垂帘听政,宠臣当权,曹修古直谏被贬。刘越: 字子长,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人,官至秘书丞。曾因与滕宗谅同时上疏请章献太后还政于仁宗,遭贬。仁宗亲政后,曹、刘二人已死,追赠曹为右谏议大夫,刘为右司谏。(54)殁(mo): 死。(55)孔道辅: 字原鲁,曲阜(今山东曲阜)人,宋仁宗时有名的谏官。谏诤(zheng): 直言劝告,让人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擢(zhu)用: 提拔任用。这段史实是指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吕夷简助宋仁宗废郭后,御史中丞孔道辅率台、谏官范仲淹等十人伏阙谏阻得罪,孔贬知泰州,范贬知睦州。至景祐二年(1035),复擢用孔道辅为龙图阁直学士,范仲淹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事。(56)御史台: 中央最高监察机关。榜朝堂: 在朝廷上张榜公布。这段史实是指景祐三年,范仲淹与吕夷简交章互诉时,吕攻击范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 。后御史韩渎迎合吕夷简,在朝廷张榜,禁止百官越职言事。(57)越职言事: 向皇帝上书议论本职以外的事。(58)去之: 即辞职。(59)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 不要妨碍别的能够胜任的人(来担任谏官)。(60)待罪: 等待治罪。(61)《春秋》之法: 《春秋》的笔法。(62)责贤者备: 对贤者要求很全面。《新唐书太宗本纪赞》: 《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 (63)区区:微小的样子,这里指作者自己,是自谦之词。(64)绝: 绝望。责: 要求。(65)朋: 互相勾结,结党。(66)正: 依法判定。诛: 杀头。(67)释然: 放心的样子。(68)一效: 一大功劳。此为反语。(69)尽所怀: 说尽心中的话。(70)辄: 就。布: 陈述。(71)伏惟幸察: 伏惟,伏在地上思考。幸察,你若看一看; 我是很幸运的。(72)不宣: 也是写信时的客套话,意思是言不尽意。

  〔鉴赏〕

  高若讷不是个坏蛋。据《宋史》本传,他畏惕少过,多少有所建树,而且强学善记,自秦、汉以来诸传说无不该通,尤喜申、韩、管之书,颇明历学 。但也不是贤人。肯定不是鲁迅先生所赞扬的那种为民请命、舍身取义的中国的 脊梁 。欧阳修对其品质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 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开头觉得他虽厕身于名人之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 ;有人赞扬他正直有学问 ,但正直者指不可屈曲之节,有学问便要能辨是非之明 ,作为言事的谏官,却俯仰默默,无异众人,备员而已,实在很难说是贤者。说得坦率,也不免直露。但这种逐渐深化的认识显然是下文更激烈的谴责的心理准备和契机。也可见欧公叙事、说理,表情何等地有条理、有层次。他甚至还曾觉得这位司谏大员平时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这样欲抑先扬显然也是企图构成与当前的严峻考验的一种对照,从而使文章的气势显得有起伏有跌宕,让人不得不关注这位一向正言厉色、矜持自重的言官在关键时刻的言行。

  范仲淹一代名臣,刚正不阿,敢说敢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以直言选才任能应有客观标准,且讥指朝政 ,得罪了权相吕夷简,无辜遭贬,舆论为之哗然(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及《宋史范仲淹传》等)。坚持正义的朝士明知谏诤无用,却甘冒同罪 的危险,挺身为之辩护。欧阳修文里 安道(余靖)贬官,师鲁(尹洙)待罪 ,说的就是这回事。望门投止思张俭 ,这是封建士大夫清流 和负责任的朝官的光荣传统,也是封建政治系统调节器的一种反馈运动。但是说到那位身居台谏、担负言责的高若讷的时候,作者又有意宕开一笔,说: 夫人之,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这是从人论 出发,似为高氏开脱或留余地,不失风人之旨; 但客观上却反照出高氏连常人都还不如: 他落井下石。不吭气倒也罢了,他还昂然自得,了无愧畏 ,说范仲淹得罪活该,这祥才可以为自己不谏诤掩饰、开脱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 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淋漓痛快,值得为这入木三分的刻画、一针见血的砭刺干一大杯。曹丕《典论论文》曰: 文以气为主。作为宇宙本原 或粒流的气体现在中国民族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便是浩然之正气或所谓气节 ,而体现在《与高司谏书》一类文学散文里就是那贯彻始终、普及全体的气势与活力。从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到 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进而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如此一层层地跃动,跃到高处再高屋建瓴般地倾泻而下者,气也! 象韩愈所说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翊书》)。这种郁然、勃然、凛然、跃然的正气,使一篇短文(包括其内容和形式)突破了它固有的时空,直到今天还能使人热血沸腾,感奋不已。欧阳修自己把这种正气归源于道(道略指规律或真理): 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答吴充秀才书》)把握住道 、把握住实现和推动 道 的 气 ,就能使文章出于正源,发自胸臆,毫不费力地磅礴而出。但这样强调文应有气或文以载道,不等于只要掌握了 道 、养成了 气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出好文章来(何况道 气等等都被古人或今人弄得很神秘、很朦胧、很模糊)。好文章除了讲真理、讲气势之外还要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遣词造句、形容描写的本领。以《与高司谏书》言,在谏官应该正言直谏的前提下,井然有序地罗列、强调了三条理由: 第一,如果确实以为范仲淹不贤,你有责任早说,不要等他得罪了权臣和皇帝再来火上浇油;如果他贤,那紧要关头就更应该为他说话。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 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这样严密的推理咄咄逼人,不知高公何以对之。第二,援引历史,以汉代宦官势力陷害贤臣萧望之、外戚诬告诤臣王凤事质问之。你不是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吗?那萧、王是否当罪?该不该死? 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君不见,欧公道德文章长存宇宙,而不识人间有羞耻事一语竟成为后人传诵的警语,千秋万世之下,可怜的高若讷都只能背着这口黑锅了。后世不可欺,况今之人亦未可欺也。第三,作为封建社会的贤臣,作者很自然地端出当今天子(宋仁宗) 进用谏臣,容纳言论的牌子来掩护自己,且为自己的立论提供最有力的政治和法理上的依据:皇帝求言若渴,从谏如流,那么谏官更应直言无讳,否则不但不义,而且不忠。这三条都够招架的。特别是作者着力指出,既然御史台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那么有资格有权利进谏的只能是高若讷等言官了,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 。堂堂中国岂不从此无声无气,乃至无疾以终?在位而不言,居然敢称谏官而还有脸见人! 古云: 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人而无耻,不如犬彘。万世清流每以 知耻 自勉,以无耻自戒。这样层层剥皮,把对手最后的一片遮羞布都扒光,可谓辣手著文章,对待不知耻者恐怕也只好用这办法。这篇文章读来痛快而欠沉着,淋漓而少韵致,不象欧公后来的文章那样温柔敦厚,委婉曲折,体贴入微,除了 气盛 之外,跟文章的质、写作的时机、论辩的对象都有些关系。黄庭坚《跋欧阳公红梨花诗》说: 观欧阳文忠公在馆阁时《与高司谏书》语气,可以折冲万里。这实在不象某些史学家说的,宋人好闹意气,又善骂人。骂人而善并不容易,何况此时此地骂人是要付出代价的。作者说得很清楚,我跟贬官的余安道、待罪的尹师鲁一样为了范案有意违反禁令 越职言事 ,简直就是朋党。你不妨把这封信献给朝廷,治我之罪以正天下视听好了。不畏权贵,不怕贬斥,挺身任事,前仆后继,这实在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骨 的浩然正气的又一次发扬。

  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高若讷公然把这封信上交,欧阳修也果然得罪遭贬(史家们颇重视此事,《宋史》范、欧、高诸传俱书其事无遗)。这就不能不为高若讷说几句公道话。此举看来有如恼羞成怒,借刀杀人,但究竟不同于口蜜腹剑,笑里藏刀,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 也不象宦官、外戚、女宠、叛藩、佞幸、奸贼那样动不动明里暗中置人于死地(这些都是由封建机制自身异化而出的毒瘤)。至少高氏的本意是示天下以公,千秋功罪让后人从头评说。范、欧、余、尹也不过给降了职,并未杀头。从此也多少可以窥见封建社会里常态政治斗争的某些惯例或风采。

TAG标签: 谏官 宋史 君子

猜你喜欢
  •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 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

  •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

  •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全诗出处作者

    《诗经·小雅·斯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约之阁阁,椓之橐橐。

  •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全诗

    诗经。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国风·周南·关雎》 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

  • 唐宋八大家的奇文妙语,值得一看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写诗歌和散文为主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

  • 30部国学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1.《尚书》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 以戏弄他人为乐,是道德败坏的表现。太过沉迷于某一事物,就会丧失斗志。 自身的意志要符合道才能安宁,别人的言论也要符合道才能让人接受。

  • 王阳明:真正成熟的人,看谁都顺眼

    你是否也会在别人背后议论纷纷,或者对某个人看不惯呢?那我们为何会看不惯别人?人家招你惹你了?还是你羡慕嫉妒恨了?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我们应该如何去改变自己的这种心理呢?这个世界,本就绚

  • 君子有所畏,有所不畏

    君子有所畏,所畏真谛也;君子有所不畏,不畏惊险也。圣人孔子的良训犹在耳边回响,光阴不过百代之过客,人生在世,要做就应当做真正的勇者。

  • 《宋史·李芾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李芾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李芾,字叔章,其先广平人。芾生而聪警。初以荫补安南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祁阳县,县大治,辟湖南安抚司幕官。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

  • 秦武王偏听文言文翻译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建议及早医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异议:“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

  • 欧阳修《读李翱文》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读李翱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识其性,当复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

  • 《三国志·吴书·是仪传》原文及翻译

    《三国志·吴书·是仪传》原文及翻译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

相关栏目:
  • 诗人
  • 李白
  • 语义
  • 孔子
  • 皇帝
  • 词人
  • 作者
  • 孟子
  • 天下
  • 杜甫
  • 太守
  • 司马
  • 君子
  • 明月
  • 国君
  • 太子
  • 青山
  • 刘邦
  • 尚书
  • 公子
  • 东风
  • 将军
  • 齐国
  • 刺史
  • 儒家
  • 注释
  • 老人
  • 诗人 | 李白 | 语义 | 孔子 | 皇帝 | 词人 | 作者 | 孟子 | 天下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人文诗词网 关于本站 备案号 Cnzz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