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人文诗词网,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三国历史

重读三国,蜀汉为何在两个月内就亡国?

作者:韵萱来源:网络发表于:2021-07-27 16:20:41阅读:205
诸葛亮七年内五次伐魏,未竟其功,兵疲民困。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基本停止大规模战争,休士养民。不过,姜维掌权后,又开始大举北伐。


蒋琬(?-246年)

姜维主动伐魏共有十一次之多。其中大胜一次 , 小胜三次,不分胜负五次,大败一次 , 小败一次 。考虑到蜀魏国力对比,这个战绩已算骄人,而且前几次北伐,姜维尚未完全掌握军权,出征军队不过万人。可是,姜维最后一次北伐后仅一年,蜀国就被曹魏灭亡,为何形势会急转直下?这要从蜀国的汉中郡说起。

▍汉中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易守难攻

位于关中平原南部和巴蜀北部之间的汉中,西起阳平关(今陕西省勉县),东到湖北荆山,北有秦岭,南有巴山,地势险峻,群山环绕、峡谷纵横,自古就是易守难攻、兵家必争之地。

214年刘备刚占领益州,曹操先下手为强,于次年拿下汉中。汉中在地缘上既是进攻关中陇右之跳板,也是巴蜀之咽喉,无汉中则无蜀。果然,曹操占领汉中后益州人心不稳,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可惜,曹操没有进一步用主力进攻益州,仅留夏侯渊镇守,张郃入侵巴中。


刘备(161-223年)

刘备稳定巩固益州后,于218年苦战夺得汉中。曹操亲率大军来争,但刘备占据汉中险要之地,拒不出战,并派黄忠、赵云截取曹军粮草,曹操只能退兵。占领汉中,同时拥有益州和荆州,刘备集团达到了军事胜利的顶峰。

试想汉中在曹魏手里,蜀汉会面临什么局面?无需翻越汉中秦岭、巴山、荆山的险关和狭道,曹魏大军可直接攻击益州本土,蜀国边界无险可守,防不胜防。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牢牢控制了汉中地区,蕞尔小国的蜀汉才能维持近半个世纪,并敢于多年进攻曹魏。诸葛亮五次北伐,就是主力坐镇汉中,以之为前线大本营。

▍姜维战略调整失策

姜维是凉州天水人,了解凉州和陇右(位于关中、汉中之西)一带的羌胡风俗。他相信以羌人势力为羽翼,集中蜀汉兵力夺占陇右,进而居高临下虎视关中,可撼动曹魏。相比于汉中,武都和阴平两郡更有利于经略陇右,姜维北伐大多是从这两郡发动。蜀汉军队主力驻扎之地已由汉中转移至武都和阴平。


蜀汉疆域

258年,姜维再次调整汉中兵力部署,埋下了蜀国灭亡的祸根。他提出了所谓的敛兵聚谷策略:撤销汉中外围的险要据点,收缩兵力,企图诱敌深入,歼之于内。这改变了自刘备以来蜀汉据敌于外的作战模式。实际上,当年曹爽十万大军来攻,蜀军就是凭借汉中险关兴势和黄金等地,阻退曹军。

姜维新政之下,汉中兵力集中于汉、乐二城,守军各五千人,阳平关守兵两、三千人,加上其他地方少量守兵,总数少于两万,削减的兵力后撤至汉寿(在今四川广元,离汉中不远)。与此同时,姜维在武都和阴平建立七处防守要塞,可见姜维用兵重心仍在陇右地区。

262年,姜维最后一次北伐失败,回成都复命,诸葛瞻、董厥以及专权的宦官黄皓不满姜维穷兵黩武,欲夺其兵权。姜维畏惧,带领汉寿部分兵力赴阴平郡沓中屯田避祸。这样,汉中地区本就薄弱的兵力又遭削减。


姜维(202-264年)

汉中是蜀国的关键要害之地,不宜冒险。姜维偏反其道而行之,放弃地形优势和惯用作战手法,代价太高,敌军轻易可进入汉中腹地,其次汉中守军严重不足,如何阻击入侵之敌?本来汉寿的兵力可以支援汉中,但是姜维屯田沓中后,汉寿之兵恐怕也只能自保。沓中地处偏僻,既容易遭敌人攻击,也与汉中相隔千里,中间山水险阻,一旦局势危急,姜维很难及时赴援。

▍钟会快速突破汉中,邓艾灭蜀

蜀汉后期人才匮乏,曹魏依旧人才济济,比如掌权者司马昭、钟会以及与姜维长期交战的邓艾。姜维如此严重的失误,很快被对手发现。263年司马昭以十八万大军分三路伐蜀。其中钟会十二万进攻汉中,邓艾三万兵力主攻姜维,诸葛绪三万切断姜维后路。


钟会(225-264年)

外围未遇抵抗, 钟会大军长驱直入汉中,命两将各以一万军队包围汉、乐二城,二城遂成孤城。钟会前锋部队直抵阳平关,阳平关守将蒋舒投降,傅佥战死。阳平关失守,不但蜀汉储备的大量粮谷物资为曹军所得,而且南下川蜀的通道也被打开。由于姜维冒险错误的兵力部署和战略调整,钟会在一个月内就占领汉中,蜀汉北部最重要的防线崩溃。

邓艾一路也很快突破武都和阴平,姜维奋力摆脱被邓艾和诸葛绪夹击的险境,但来不及救援汉中,于是与廖化、张翼等援军退守剑阁。至此,除了个别据点,蜀国北境全部沦陷,曹军可经由数条蜀道进攻巴蜀。

姜维军队四五万人,据险全力防守钟会大军,无暇顾及邓艾一路。邓艾经阴平小道,冒险穿越七百里山高谷深的险地。犹如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或者当年马超兵临成都,邓艾部队天降神兵般出现在巴蜀腹地,连克数城,直逼成都。后主刘禅惊恐,在主降派劝诱下投降。从钟会进入汉中到刘禅投降,曹魏亡蜀竟然只花了不到两个月。


钟会和邓艾伐蜀路线图

▍蜀汉亡国的种种原因

比较一下姜维调整汉中兵力部署的冒险和邓艾的冒险奇袭。姜维的冒险是战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邓艾的冒险是战术的,结果将是决定的。邓艾的任务原是攻取武都、阴平,阻击姜维援助汉中,他已经很漂亮地完成任务,而且姜维被钟会牵制,邓艾没有任何负担和后顾之忧,因此这是个值得放手一搏的冒险。


邓艾(197-264年)

姜维做了一个风险极高的战略调整后,却不亲自坐镇汉中,或者至少留在汉寿,来指挥军队、掌控局势。他选择了既远离政治漩涡、又远离防守中枢的沓中,连续犯下无可挽回的致命错误,客观上起到了加速蜀汉灭亡的作用。

姜维继承了诸葛亮以攻为守的基本战略,才会重兵经略陇右,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汉中防守。但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敢冒险,也不会犯大错,姜维才不及诸葛亮,又失之鲁莽冒险,终酿大祸。

以攻为守这个国策本身也很值得商榷。以攻为守用于局部战役、作为战术手段未尝不可,但实力严重不对等的两国长期抗衡,弱国以攻为守无异于自取灭亡。蜀汉国土面积、人口、经济、人才、军事实力都远不及曹魏。诸葛亮为不负刘备之托兴复汉室,明知不能成功,却长期在崎岖险峻之地徒劳兵民,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蜀汉带上了一条不归路。


诸葛亮(181-234年)

蒋琬、费祎及时改变策略,休养生息,据险待敌。可惜,作为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姜维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前者的错误战略,继续无谓地耗损蜀汉国力。即使没有削弱汉中防守和沓中避祸,蜀国也未必能存续很久。不过,把亡国责任都归于姜维、甚至诸葛亮,是很不公平的。邓艾还没有围攻成都,刘禅就决定投降,力劝刘禅投降的是光禄大夫谯周。此时,蜀国尚有近十万可战之兵。

外来势力刘备、诸葛亮夺取益州后,益州本土豪族士人虽有人获重用,但总体上和蜀汉政权高层矛盾很深,屡遭打压。蒋琬和费祎死后,益州本土势力反弹,名士谯周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谯周虽在蜀汉做官,但对蜀汉并无感情,他竟然公开宣扬蜀汉传二代就要亡国的谶语。腐败昏聩的刘禅政权对这种反蜀言论竟没有任何反应,继续任用谯周。饱受打击的益州土著豪族则聚族自保、坐山观虎斗,不肯为国效力,邓艾才能轻易攻城略地。

宦官黄皓对蜀汉亡国也负有一定责任,首先是逼迫姜维远赴沓中。其次,司马昭伐蜀前,魏国的人事调动就令姜维敏锐地察觉到危险。他上表刘禅,主张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平关和阴平桥头,加强防范。但刘禅听信黄皓谗言,未予理睬,错失机会。

TAG标签: 阴平 汉寿 兵力

猜你喜欢
  • 登燕子矶记(清)王士禛

    金陵古都会[1],名山大川在封内者以数十,而燕子矶以拳石得名[2]。 矶在观音门东北,三面临江,削壁巉岩,石笋林立。观音山蜿蜒数十里,东与长山相属,至此忽突起一峰,单椒秀泽[3],旁无附丽[4],傲睨诸山,偃

  •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司马懿资料介绍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 魏正始九年(248)冬,曹爽派心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令其借辞行之机,试探称病在家的司马懿的虚实。懿诡称病重,巧妙伪装,骗过李胜,于是,曹爽放下心来,不再提防司马氏父子。而司

  • 赤壁之战历史资料,赤壁之战是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

  • 刘禅降魏,乐不思蜀,魏废民屯,刘徽注《九章算术》

    刘禅降魏,蜀汉灭亡 魏景元四年,蜀炎兴元年(263)十一月,邓艾带军从小道突至成都城下,蜀国毫无防备,刘禅出城投降,蜀汉灭亡,共历二帝43年(221-263)。当邓艾兵临成都,蜀君臣见魏军犹如天降,惊惶

  • 三国皇帝列表,三国曹魏、蜀汉、东吴皇帝列表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皇帝列表记载了自魏文帝曹丕称帝,至吴国被西晋所灭的历史。 三国曹魏

相关栏目:
  • 诗人
  • 李白
  • 语义
  • 孔子
  • 皇帝
  • 词人
  • 作者
  • 孟子
  • 天下
  • 杜甫
  • 太守
  • 司马
  • 君子
  • 明月
  • 国君
  • 太子
  • 青山
  • 刘邦
  • 尚书
  • 公子
  • 东风
  • 将军
  • 齐国
  • 刺史
  • 儒家
  • 注释
  • 老人
  • 诗人 | 李白 | 语义 | 孔子 | 皇帝 | 词人 | 作者 | 孟子 | 天下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人文诗词网 关于本站 备案号 Cnzz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